close
地藏經玄義講記【三千不出一念法性,三千不出一念無明。】   何謂『三千』?虛空法界萬事萬物,宇宙間之世出世間法,總稱為「三千」。何謂一念法性?即《華嚴經》所講「唯心所現」。『三千不出一念無明』,「無明」即《華嚴經》所說的「唯識所變」。將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兩句合起來看,就不難體會。無明是識,乃識心之根源。 【今家釋華嚴心造之文有二。一約理造即是具。二者約事,即三世變造等。】   『今家』,即智者大師以後天臺法系之學人,對智者大師的尊稱。智者大師解釋《華嚴經》『心造之文』,其義有二:一是『約理,造即是具』,「具」是性具;『二者約事,即三世變造等』,總不外乎「理具」與「事造」。「理」就是自性,「具」是具足、本有;自性雖然本有,若無事造,亦不能現前。是故理不離事,事不離理,理事乃一體之兩面,一切諸法無有例外。   青蓮法師以此性識為體,根利之人一聽就覺悟。古德講「全事即理,全理即事」。「全相即真」,「相」是指現相,「真」是講真性,所以說性相不二,理事一如。凡夫很難懂,所以世尊教導初學,多以比喻,希望從比喻中領略其真義,而比喻尤以「夢幻泡影」說得最多。夢中有相,相從何來?不是無中生有,而是自心變現的。心是什麼樣子?心無相。是故阿難在《楞嚴》中「七處徵心」,皆為世尊所否定。   由此可知,心不起作用、不現相褐藻醣膠時,找不到。但是,它是宇宙一切萬法之本體,一切萬法從它而生。夢中境界就好似宇宙一切萬法,從心而變現出相分。若問心在何處?所有夢中境界相皆是自心,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皆是。說在某一處,一處不能涵蓋全體,無論說何處,皆非事實真相;無論對事對理,皆迷而未悟。既然心變成夢境,夢境是心性之相分;相分是妄,全妄即真,全真即妄。心在何處?心已經變成相。我們可從夢境中體會,現前虛空法界,是我們自性變現的相分。唯心所現,心性所現的相分,十法界依正莊嚴、淨土穢土、一切眾生,皆是自性變現的,無一不是自己。   凡夫不瞭解虛空法界是自己。禪宗講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見性見什麼?見到一切法相就是自性。一切有情眾生,六根之根性在眼名見性,在耳名聞性,在意名知性。六根的根性是我們的真心,此是能現。自性帶一分無明即變成識,識能把自性所現的現象轉變。如果沒有轉變,法界就是一真,因為有識的作用,才將一真變轉成十法界。是故佛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此一切法是講十法界,無一不是從心想生,皆悉識之所變。   性與識是一。「性」是體,「識」是作用,現種種相就是用,有體有用。諸佛菩薩如是,一切眾生無一不如是,其中的差別就在迷悟。眾生迷惑,受無盡的苦惱;造無量的罪業,受無量的苦報。佛菩薩覺悟,入不思議解脫境界,得大自在,一切受用,四無障礙。迷悟之境界,房屋出租真乃天壤之別。   青蓮大師的結論是:「無論講識性或是講性識,都可以做經體、做教體;也就是說經教之理論依據」。性識也好、識性也罷,必須要知道此性即是法性,法性現前被無明所覆蓋,所以全體屬妄。青蓮法師稱作性識,即性變成了識。我們是識作主,性不作主。識作主就是八識心王當家,用的是妄心,不是真心。真心離念,即離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用的是妄心,就是用的識心,亦即是此處講的性識。性識也就是佛法講的「真如隨緣」,「真如」是性,「隨緣」是識。雖然隨緣,它決不會改變,是故它是真的;如果隨緣隨變,即是假的。   「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」,有四層意思。一、「不變隨緣」是佛的境界,「真如隨緣」是佛倒駕慈航,以菩薩身分出現在世間,是不變隨緣。二、「隨緣不變」,是真菩薩,不是倒駕慈航,是在隨緣中學不變。三、「不變不隨緣」,是阿羅漢,墮「偏真涅槃」,其不變亦不隨緣,也不度化眾生,灰身滅智。四、「隨緣隨變」,此是凡夫,心被境轉。隨緣隨變即生煩惱;隨緣不變則生智慧。何以不生煩惱?變中有不變,自己的根身剎那剎那在變,根中之性不變,即是真如隨緣之意。 【無明體相,本自不有,妄想因緣,和合而有,不善思惟心行所造。】   六道輪迴、五濁惡世就是眾生『不善思惟心行所造。』妄本虛無。妄曰不覺,不覺即是無明。《起信論》云: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。」本西服覺是自性,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,是本有的。前面講「理具」,「理」是講自性,「具」是本來具足。這對於我們斷妄證真建立了很大的信心,本有的決定可以證得,本無的一定可以斷除。   本無不覺以何因緣而來?《楞嚴經》第四卷,世尊告訴富樓那尊者: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」。解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若是真懂,無明就破了。可是我們念了千百遍還不懂。何以故?不善思惟,錯用了心。何謂知見、何謂立知?六根接觸六境,明明瞭瞭,不起心動念、不分別執著,即是正知正見。心若稍一起念、一動心,就是立知,即是無明。   無明何時起來的?無明無始;若有始有終,就變成事實了。無始無明,沒有開始,就在現前一念。一念有意,如眼見,見時起我所見之意,即是無明。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,若以?我見到、聽到了,這是隨順眾生而說。佛以二諦而說法。二諦者,俗諦與真諦。俗諦即隨順眾生的知見而說,眾生認為此身是我,佛亦如是說;眾生執著身是我,而佛則說身是假我。佛依何為我?盡虛空遍法界無我而為我,則無一不是我矣。因此,佛說法是隨順眾生之執著而執著,隨順眾生之分別而分別,如是方能與眾生交流。這是佛說法之善巧方便,以此方式引導眾生從虛妄中見到真實。   如果不依俗諦而依真諦說,則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無話可說!所以佛一定要隨順眾生,以俗諦真諦相結合、相融化濾桶,用此方法幫助十法界眾生悟入諸法實相,此是諸佛如來大慈大悲。諸佛菩薩在虛空法界為一切眾生,現無邊身,說無盡法,生活多彩多姿;演說、教化、示現從未止息過。但是,諸佛菩薩的心永遠安住在一真之中,種種活動隨緣而現。諸佛菩薩不變隨緣,於一切法不起心動念,不分別執著,遊戲神通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得大自在、大圓滿。   『妄想因緣』就是分別執著。我們以為妄想因緣是我們的真心,而把真心忘得乾乾淨淨,完全不能覺察。然妄依真起,若無真心自性,分別執著從何而來?此一回光返照、回頭去找,則找不到,回頭當下即岸也。禪宗二祖慧可大師,向達摩祖師求法。達摩大師說:「將心拿來,我為汝安心」,可大師覓心了不可得,而言下大悟!我們所欠缺的功夫就是沒有真正回頭。學教也要回頭,念佛也要回頭,若不回頭永遠不能開悟。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: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都攝六根就是回頭。觀世音菩薩修學的方法,「反聞聞自性」,反聞即是回頭。用耳根聽外面聲音,回頭去找,能聽的是什麼?如此反聞才能見到自性。我們是「我聽見了什麼?」愈想愈迷惑,愈想愈錯誤。由於錯誤的知見,產生錯誤的行為,造口業隨便批評人;身業是隨便侵害人,造無量無邊的罪業,感得三途苦報,都是由於不善思惟心行所致。   由此可知,六道、十法界皆是唯識所變,皆是無明幻化的「夢幻泡影」。「凡所酒店打工有相,皆是虛妄」,決非真實。真正會用功、真正善思惟、真正會用心之人,不見世間過。不但不見世間過,見到世間一切,都是真如自性無量智慧德能圓滿之流露。是故會用心的人入佛境界,不善用心之人則入魔境界。境界無佛亦無魔,佛與魔是自心變現的。會用心的人即是佛,不會用心的人就是魔。外境豈有佛與魔!【無明幻出六道依正,當知本自不有,無明所為。】   『當知本自不有』,六道本來沒有。「六道」是什麼?做惡夢。佛菩薩是夢醒之人,我們仍在夢中迷惑顛倒,繼續在做夢。夢從何處來的?『無明幻出』。「幻」是夢幻泡影,「無明」就是對事實真相完全不瞭解。於是在境界中起妄想分別執著,隨順之就造業。世間人認為根身是自己,從這一嚴重錯誤的認知出發,就連續不斷一直錯下去,於是鑄成了大錯,生活範圍則愈來愈小,自私自利達到了極處,就感得阿鼻地獄。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告訴我們,阿鼻地獄有多大?身體有多大地獄即多大。那是自己錯誤的觀念變現的。   世間人種植際遇,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種善因得善果,造惡因遭惡報,此是六道循環天經地義之真理。覺悟之人,知盡虛空遍法界悉我自身,利益一切眾生即是利益自己,傷害一切眾生即是傷害自己。世間野心家,想稱霸世界,統治地球,能做到否?決定不能。佛經上講轉輪聖王;鐵輪王統治一個星球,銅輪王、銀輪王、金輪王,統治一個星買房子系。他用什?統治?修十善業道;自修與勸人修,方能有此果報。   釋迦牟尼佛乃王子出身,他捨棄王位,而從事於社會教學工作。佛幫助一切眾生徹底圓滿的解決問題,不用武力,而是教學。釋迦牟尼佛,距我們已經有三千多年了,世界上有多少億人尊敬他、崇拜他,向他學習。他成功了,這是非常鮮明的榜樣。我們要常存大慈悲心、布施恩德之心。 三、明宗 【明不思議行願為宗者。準經。】 【地藏菩薩因地,作何行、立何願,而能成就不思議事。又。大士於過去不可說劫前,身為大長者子,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,相好莊嚴,因問彼佛,作何行願,而得此相。如來自結經名。一名地藏本願。一名地藏本行。故知行願二法,乃一經之宗要。】   『宗』即宗旨,乃修學必須掌握之綱領。前之辨體,通一切佛法、一切經教。「宗」則不然,各經修學之綱領、法門不盡相同。本經是以『不思議行願為宗』,以地藏菩薩的本願做為我們修學的綱領。   『準經』文殊問佛,「準」就是依據,「經」就是本經。在本經文殊菩薩問佛:「地藏菩薩因地,作何行、立何願,而能成就不思議事……作何行願,而得此相。」   佛說了二個經題,『一名地藏本願。一名地藏本行。】「故知行願二法,乃一經之宗要也。」此是說明何以要立行願為宗之由來,然後再解釋。行與願有密切的關聯,古大德常講:「以願導行,以行踐願,願才能圓滿成就租屋網」。中國人講立志,人生若無志,就沒有努力的方向,一生將一無所成。古人讀書,志在聖賢。學佛人要志在作佛、作菩薩,如何可以與一切眾生鬥爭!眾生迷惑,他爭我們讓,在忍讓中學習布施,愈施愈多。財施財多,法施智慧多,無畏布施則是健康長壽。何必要爭!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」,前生修什麼因,今生受什麼果報。前世修富貴之因,今生得富貴之果。今生物質生活艱難困苦,乃前生少財布施所致。修其因結其果,「一生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。」豈可強求!   人有沒有死?沒有。軀殼會死,靈性不滅。六根根性是常住真心,不隨身體生滅。《楞嚴經》中釋迦牟尼佛以恆河做比喻,開示波斯匿王,令其覺悟。   當時波斯匿王六十二歲,與佛同年,覺得自己衰老了。佛就問波斯匿王:「你二十歲時跟十歲比,身體狀況如何?」   波斯匿王說:「二十歲比十歲老;三十歲比二十歲更老,現在六十二歲,眼也花了,聽力也差了」。   佛又問波斯匿王:「你第一次見到恆河水是幾時?」   波斯匿王說:「三歲時跟母親到寺廟進香,經過恆河看到恆河。」   佛說:「你今年六十二歲所見的恆河水,與你三歲時所見的恆河水有何不同?」   波斯匿王說:「無有差異。」   佛說:「你的身體三歲與六十二歲有很大差別,變衰老了,這是生滅。然而你的見性,在三歲時所見的與六十二歲時所見的並無不二。這就說明見關鍵字行銷性並不隨身體衰老而改變。」   我們生滅身中,有不生不滅的真性,真性才是自己。所以決定不要為了生滅的假身,造種種罪業。造業尤以口業為易,為了舌頭貪圖口味,害多少眾生之命,欠多少眾生的血債,生生世世還不完。我們不懂得為真身,反而去為假身造業,為假身連累真身不值得。佛看得很清楚,將此事實真相告訴我們,我們要依教奉行。   佛說一切經,都具足「教理行果」四法。我們學佛,必須要「信解行證」才能得受用。相信佛的教誨,理解佛所說的理論方法,進一步在生活中實行,從行中證實佛所說的句句真實,句句都是利益我們身心的至論。如是如理而修,確能真正達到破迷開悟,轉凡成聖之目的。   《智論》問: 【諸菩薩行業清淨,自得淨報。】   何以須立願,然後得之。譬如田家得穀,豈復待願?答: 【作福無願,無所樹立。願為導禦,能有所成。】   此是引用《大智度論》的一段問答,說明立願之重要性。佛菩薩的行業清淨,自然感得清淨莊嚴之勝報。『作福』就是修福。修福若無願,就沒有目標,修福亦得不到結果。世出世法都不例外。世間法是立志,人若無志,一生雖勤奮努力沒有方向目標,當然在一生中就無所建樹,建功立業就做不到。佛法亦復如是。   佛教導我們修福的方法--「六波羅蜜」,或稱「六度」。布施是修福,持戒是修福,忍辱是修福,禪定、般若亦是修福。修福若無願,酒店經紀福報雖大,仍是一事無成,這就說明願之重要。是故普賢菩薩教導我們「十願」,十願的目的在導歸極樂。這是教導我們修學要有目標、有方向,令我所修積的福德,有所歸宿。 【淨世界願,亦復如是。】   佛法的弘願與世間人之願確實不一樣。世間人「痴迷」,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。事實真相是,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。佛教我們信解行證,證就是要證實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。將這一事實真相證實之後,所發之願與癡迷時發的願不同。癡迷之願,希望自身與家庭得到幸福和樂;志向大一點,希望社會、族群、我們的國家得到安樂;再大一點,所謂世間英雄豪傑,能夠謀求世界安定繁榮、和睦安樂。覺悟之人,是淨世界願,是一切諸佛的世界,是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。「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」,是一切諸佛,非指某一尊佛、某一佛之剎土,而是莊嚴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,心量非常大!可是我們學佛的人,天天念得口熟,但對它真正意義不了解,心量仍是狹小,起心動念還是為自己的身家。所以,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修學,功夫不得力,究其原因就是我們的心願太小,沒有「淨世界願」。 《地藏經玄義講記》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.12.11新加坡淨宗學會,「華藏講記組」恭敬整理。


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



分享

Facebook
Plurk
烤肉食材YAHOO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s17csek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